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辩论中,最重要的并非胜负,而是提出这些针锋相对的论点,引发人们思考。查理·柯克过于看重辩论的胜负,不惜使用一些隐蔽的辩论技巧或者干脆强词夺理。伴随美国政治生态的异化,柯克也从宣扬保守主义的网红意见领袖,转变为特朗普执政体系中的重要宣传喉舌。正是新技术造就的畸形政治生态,加上他自身的不足,造就今天美国最年轻的政治牺牲品。
查理·柯克9月10日在公开演讲中遇刺身亡,是美国政坛继2024年7月特朗普作为总统候选人遇刺未遂之后,影响最大的一次带有政治企图的暗杀。在此之前的美国政坛重大政治暗杀事件,笔者认为要追述到肯尼迪总统(1963年)以及马丁·路德·金(1968年),二人遇刺都是由于触动当时美国社会中固化了的种族问题和利益集团,用生命换来美国社会的永久性变革。相反,柯克的身亡非但没有产生变革的火花,反而让我们对这个时代更加困惑。
这不禁让笔者思考,一位社区大学的辍学生,如何在14年间,成长为能够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并且对涉及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所有问题都侃侃而谈的政治活动家?柯克是某些报纸吹捧的“政治活动家”,还是浅薄的政治网红?是什么导致对他的政治暗杀?
在柯克的演说视频中,笔者注意到他的说话特点:语速快、声调高、傲慢,即使在自己思路受阻时,依然保持咄咄逼人的气势。视频中的争论对手,往往是年轻大学生,在这样的气势压迫下,鲜有能和他匹敌的。笔者隐约感到,柯克似乎并不在乎讨论议题的内容,更有兴趣的是在辩论(或者争论中)战胜对方,即便须要使用某些辩论技巧也在所不惜,比如偷换概念。
[SRC]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50926-756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