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挣扎求生的弱势群体,要求他们追求“我们为先”的概念实属不易。工人党阿裕尼集选区议员莫哈默法理在国会首次演说中呼吁,政府应先确保每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便会随之自然展现。
尚达曼总统在国会代表政府发表施政方针时,重点阐明新一届政府的愿景——与国人共同建设一个“我们为先”(we first)的社会。这与黄循财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的主题相呼应。
星期一(9月22日)参加国会施政方针辩论的三名工人党议员,都对“我们为先”的概念提出挑战,新议员莫哈默法理是其中之一。
莫哈默法理指出,弱势群体往往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困境中。“当‘我’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要思考‘我们’何其困难。我认为,不先正视有多少公民深感过度劳累负荷过重,就要求人们处处‘以我们为先’,是不合理的。”
他认为,本届国会不应只敦促人们多付出,更应呼吁政府带头,确保所有新加坡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他说:“当人人都活得有尊严,自然会激发出更强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
何廷儒:不应止于“个人”或“我们” 应追求百花齐放
盛港集选区议员何廷儒发言时强调,社会发展的核心不应停留在“个人为先”或“我们为先”层面,而是追求“我们一起”(us together)的理念。
她以“园丁”比喻政府的角色,指出政府不仅要鼓励公民秉持集体精神,更应像园丁一样,通过提供空间和移除障碍,来支持社区的自然生长,而非过度干预或精确塑造。
“修剪施肥除虫是基本工作但并不足够,政府必须为花园提供呼吸空间……如果没有足够空间让人们发现自我、成长茁壮,我们要怎么让花园百花齐放?
“我们必须相信,撤出壁垒之后,心态富足的人口发自内心的智慧,终将自我引导,衍生出一个不断蜕变的体系,足以推动着大家一起百花齐放。”
毕丹星:在野党质询政府 是国会“功能”而非“漏洞”
国会反对党领袖毕丹星同样认为,“我们”的概念对新加坡人固然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压制或削弱个体在我国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我认为‘我们’与‘我’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种视角。对新加坡人而言,‘我们’与‘我’同样重要。”
毕丹星认为,将两者作二元对立处理有局限,过度强调任何一方,都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不符。
“我们应以个人身份追求卓越、自信前行,并作为个体受到社会尊重,无论种族语言或宗教背景如何。与此同时,当我们超越个人舒适区,自然就会意识到,‘我们’其实不止有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甚至成为最好的自己。”
工人党在本届国会任期内的重要角色,是发挥国会赋予在野党的功能,审查政府的政策和行为。
毕丹星强调,提出问题并非为了让政府难堪,而是因为监督政府是系统设计的一项固有功能。“在国会质询政府,是一项‘功能’,而非一个‘漏洞’(bug)。”
[SRC]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50922-7553294